查看原文
其他

2020石湾杯《手艺-生活》第05期——杜沁芬的“器物”观

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2022-06-17

2020年石湾杯选取“生活之美”为主题,从全国各地,征集该主题的器物作品。

最终报名的截止时间经过延迟,现定于9月5日24:00结束。

点击下方链接,获取最新情报

↓↓↓

《2020石湾杯延迟投稿截止时间通告》

《手艺-生活》栏目作为2020年石湾杯的分支栏目,已经做到了第5期。在这期间,我们接触了许多对陶瓷器物有着独特理解的学者及手艺人们。

今天我们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的杜沁芬老师,从一个成熟的艺术从业者和教师的身份角度,来跟我们谈一谈她对陶瓷器物的理解。

(以下是访谈全文)


石湾杯:

我看过一些您在《不器》系列的创作笔记,在这个系列中您就涉及到“器物”的概念,可以先谈谈您对“器物”的理解吗?

杜沁芬:


我做《不器》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那时每天看《论语》,想学习如何“做人”。读到“君子不器”的时候,特别有感受,这里的“器”指的就是功能,对于人就是才能,君子不止有一种才能,所以好的“器”也应当有很多的功用。

杜沁芬《不器—斗》

尺寸:50*50*L50cm

材料:德化瓷、纸纤维

2014年




“器乃器具、器皿、器物等,具备特定功用性。不器,即非为一才一艺,一功一用之物而已。

“不器”之造型,取自宋、明式家具,凝结了宋明理学,格物思辨的哲学思想和宋代士大夫平淡美、化繁就简的审美理念;结合极简主义的方式,提炼出四边形或立方体的造型;采用瓷泥与陶泥原物表里质感为特征,消隐具体形像传达意识的可能性,留给观者更多想象空间。

不器,可为茶承,可为桌台,可为凳几,更可为思想之载体。”


——写于2014年 杭州象山






现如今已过而立,经历了工作、组建家庭,生育孩子,考读博士,头上增加了许多头衔,经常在各种身份中转换。我常笑称“自己要为学生的成长承担责任,要为学校的工作承担责任,要为学业学术承担责任,要为孩子与家庭承担责任,还要为自己创作。”老师、办事员、博士生、妈妈、妻子、女儿、媳妇、艺术工作者,这些我都想尽力做到最好,而这之中哪一个身份要做好都不容易。

回眼看,我不正活脱脱演绎着“器”字?

杜沁芬 《不器—承》

尺寸:13*31*L27cm

材料:德化瓷、纸纤维

2014年

“器”字有四个口,从中文的字型上来看,至少就可以装四口东西了(中间这个人摆成“大”字,流汗平衡支撑)。再看“器”,它不仅仅是功能的多,思想的深,更是囊括了这些零零总总后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度。

“器物”这一词,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器皿或碗或盆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类,但器物更侧重的是精神感受与文化思索。或者说器物是在器的功能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介于器皿与雕塑之间的这样一个艺术门类。它既有东方人的惜物情结,且更加注重思想意识的表达。

在西方的语境中,“器”就是单纯指器皿,如“Ware”“bowl”, 更简明扼要的就是指碗;我想这里面包含了中西文化由“物性”理解引发的终极哲学思考的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简单明了,没有模糊概念,器皿、碗、盘子就是碗和盘子,哪怕它是一只画着英国女皇头像只有观赏性的盘子,它还是被称作盘子。在西方陶艺的界定中,除了器皿,其他的摆件就是“sculpture”雕塑。正如西方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他们的母子、夫妻、朋友关系相对独立,没有复杂的交织。

杜沁芬《不器—括》

尺寸:13*21*L30cm

材料:德化瓷、纸纤维

2014年

东方人的“器物”,既是器,又有物,器与物二字组合形成了文字的新意境,蕴含了更复杂的意涵。东方人的思绪抽象难以言状,但可以意会,这意会之感所形成的共鸣,便是东方器物的魅力所在。

“器物”这一概念,是从中国文化中发展而来的,《周易.系辞》有云:“形乃谓之器”。恐怕是最早对器的由来的描述,变化的形产生了功用便成了器,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器”的形就是因功能而生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和东方都展开了一场现代陶艺运动,美国陶艺家Peter Voulkos,日本陶艺家八木一夫都抛弃传统陶艺成型方式,刻意打破陶瓷器皿的功能性,试图将陶艺从工艺美术属性中挣脱解放出来。八十年代的中国学院派也形成了一股力量,试图找到陶艺的全新定位。

刘正《孤独者》系列之一

尺寸:105x33x22cm

材料:陶瓷

2002年

这场运动之后,西方标榜的当代陶瓷艺术完全脱离了功能性的器皿,走向陶瓷雕塑或以陶瓷为媒材的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日本、中国保留了这种看似有盛载功能,却更加凸显视觉形式及艺术观念的——有“器”之形的物件。

这样的艺术形式看似只向当代艺术迈进了半步,确是真实的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含蓄内敛,一以贯之,顾全周正的民族本性,形成了东方特有的艺术面貌。或许以国际陶艺视野来看,东方的观念性器物只是一种称呼,它仍属于陶瓷雕塑的范畴。但对于东方人来说,“器物”视觉存续的意义,像是一把链接历史记忆的钥匙,是一块保留文化基因的化石,是一道贯穿未来的光束,不可或缺。

周武 《炼金—II》

材料:瓷、烤金

尺寸:16*16*46cm

2002年

器物,既为物用,也为心用。器物,由中国文化为原点生发,形成了东方陶艺独有的场域,这场域在不断扩大,影响着世界陶艺的发展。


石湾杯:

我们这届石湾杯的主题定为“生活之美”,您对此的理解是什么?

杜沁芬:


这让我想起了余华小说《活着》中值得深思的终极人生哲学命题,“生是为了更好的活”还是“活是为了更好的生”?生与活本是一回事,只是用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果。生活之中,如果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生活终将也是美的。

生活与美是相互依存与转换的,生活之大美就是艺术,艺术之小美就是生活。

《不器——岁月》

材料:纸纤维、德化瓷、氧化钴

尺寸:50*50*50cm

2018年

想想看佛山南风古灶的龙窑,500年前至今仍窑火未断,过去里面烧造的陶瓦、罐、缸、盆,都是普通的生活陶器,而今它烧造壶、碗、杯、碟这些也是生活器物,但不更是艺术品?其实龙窑烧造本身这一行为就是艺术。生活与美在物质时空的变迁中转换。

佛山的石湾公仔,在历史上是属于实用的陶瓷,是花窗、影壁、瓦脊上的装饰人物、动物,随着意识形态与生活的改变,建筑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些产品日益式微,石湾瓦脊从群塑构件转向变成了单件塑品,并逐渐成为现今石湾公仔的主流品种,生活与艺术在精神追求的变化中转化。


石湾杯:

您觉得陶瓷材料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语境下,它的优劣有哪些?

杜沁芬:


陶瓷材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很特别的一种材料,经过千度高温涅槃,它成为了伴随人类生活最长久,应用最广泛,既古老又高新的材料。从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到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陶瓷产品,再到航空航天的耐高温的构件。从远古到如今走来,陶瓷是我们最亲近,却又最不了解的材料。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了陶瓷的各种形式,其实并不清楚陶瓷文化的深层底蕴。

杜沁芬《儒器——礼》

材料:纸纤维、紫砂(朱泥、芒果泥)

尺寸:60*40*50cm

2019年

陶瓷悠远的历史,既是艺术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灵感瑰宝,但又是艺术创作难以取舍的文化羁绊,我们能找到许多前人思想的闪光点,但是我们又容易被既有形式与思想牵制。

陶瓷应用的宽泛,使得它在当代创作的语境中既是丰富的,又是模糊的。这样的宽泛,让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迷失了陶瓷艺术创作的根本是什么。

陶瓷与水墨在材料属性上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都具有古老的文脉,广泛的群体,同样面临着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怎样因势利导,既保留思想内涵,又突破传统形制,这是值得深思的。


石湾杯:

您的创作中涉及了很多传统的概念,陶瓷材料也具有传统属性,可是您的作品却呈现了一种现当代的审美体验,这其中的平衡您是怎么理解和处理的?

杜沁芬:


我的创作之中所谓的传统概念是指“儒家文化”的内容吧,我还有《壳系列》作品,并未涉及传统文化。其实儒家思想也并不只是传统,它是长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是在生长变化的。《论语》真正读进去你会发现我们当今很多人、很多事还是在墨守成规的遵循着儒家思想的准则。

比如,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是有品格的人?我们似乎有模糊的评判标准,论语中就有明确的谈到:“什么是君子,对上级忠诚,对父母孝顺,对朋友信义,即使没有读过书,能做到这些,他就是我们说的君子。”其实当今社会我们仍旧在用这样的眼光来评判身边的人是好是坏,只不过我们并没有意识这些都来自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杜沁芬《儒器—智》

材料:纸纤维、紫砂

尺寸:60*60*50cm

2019年

历史与文化是没有办法割裂的,我的创作想找出中国文化里最根源、最有共鸣的部分。其实中国人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就是儒、道、释,沿着这三条线我们会发现他们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含艺术。只是我现在觉得我的年龄和历练还不够深入研究道与释,尤其是释,那一定是要充分的入世之后,才能理解与追求出世的。所以,我认为我传达出来的儒家的概念是当代大部分中国人在经历与认同的。

杜沁芬《儒器—仁》

材料:纸纤维、紫砂、芒果泥

尺寸:45*35*38cm

2019年

陶瓷材料的传统属性也只是它众多属性中的一个,这个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生长环境会对陶瓷有不同的认知与定位。在西方很多家庭的地下室都有陶艺工作室,很多家庭主妇每周末做陶艺,就跟插花一样,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会觉得陶瓷是很遥远和古老的材料。

杜沁芬《壳之重生》

尺寸:W90cm H27cm

材料:纸纤维瓷

2013年

在很多所谓的当代艺术家眼里,陶瓷是一个很好的批量复制的材料,他们只要提供手稿,会有工人帮他们完成,在他们眼里陶瓷是当代艺术中“符号化”最好的材料之一,所以陶瓷只是在一部分人眼里很传统。

关于现当代的审美体验,现当代这个词,需要慎用。首先我们要分清楚是从时间上来算,还是从流派上来看。从时间上的现当代,符合当下审美观念都算当代艺术的范畴,如果从流派上来分,现当代应该是分为现代(Morden)和当代(Contemporary)。从社会学家Nathalie Heinich的观点来看,“现代艺术”挑战了表现方式的传统,“当代艺术”挑战了艺术概念的传统。

杜沁芬《壳》(叶片型器)

尺寸:H28cm W39cm

材料:纸纤维、高白泥

2012年

我的作品不同于常规的器物封住了口沿,在艺术的范畴里,符合“现代艺术”挑战了表现方式的传统,还未及挑战艺术概念。但是从陶瓷艺术的角度看,我这个没有器皿功能的器物,挑战了陶瓷艺术概念的传统,也算是符合突破当代陶艺概念的传统了。

从艺术角度,似乎现今能算得上挑战艺术概念的陶艺作品,是比较少的,美国异装癖陶艺家格雷森(Grayson Perry),算是一个,他的陶艺及行为本身相结合形成作品,突破了艺术概念的传统,很典型。


石湾杯:

您在毕业后也是立马进入美院承担起老师的身份,对年轻的陶艺家们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杜沁芬:


其实,我进入美院的过程,也并不是那么顺利,但是最终都还是因为我的作品得到欣赏和认可,成为了我进入美院的敲门砖。

所以,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核心还是自己的艺术作品,自身没有一件打动人心的作品,最终艺术家的人设是立不住的。

杜沁芬《不器—案》

材料:纸纤维、紫砂、耐火石

尺寸:40*18*28cm

2014年


最后想与大家共勉的是:多读好书,多结良人,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体悟生活,真诚创作,心无杂念的用材料表达哲思,我们终将谱写一段美好的陶瓷艺术史。

(完)

采访|吴辰博、蔡向红、方枫矩

文本编辑|吴辰博、方枫矩

排版|吴辰博

审核|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校对|石湾杯大赛组委会

图片来源|杜沁芬、刘正、周武




2020年

END

石湾杯


微信号:swtcbwg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点击图片,更多精彩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